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晚清最后十余年间爱国诗研究
作者:崔月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 甲午战争 爱国诗 黄遵宪 秋瑾 
描述:人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的爱国情感一直激励着后人。在晚清的最后十余年间,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他们写下了大量的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对激发民族精神起了重大作用。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追求的目标是:“旧风格含新意境”,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的诗通常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是时代激流中的浪花,他既能以感人诗句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以激发国人的醒悟意识,又能以激扬文字表达其不甘屈服于侵略者的顽强战斗意志,以启迪国人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丘逢甲的大量诗作洋溢着爱国爱乡的激情,饱含着台湾人民和他自己的辛酸血泪,记叙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要...
论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
作者:廖勤  年份:199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中俄关系 “联俄拒日” 三国干涉还辽 
描述:甲午战争期间的中俄关系是甲午战争外交史研究的重心,其重要性几乎可以与中日关系相比拟。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十分复杂,且变化多,一彼三折,尤其是俄国的对华政策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但史学界对这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因此有加强研究的心要...
对现行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甲午战争部分的解析、设计与思考
作者:张华影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历史必修一 课程标准 甲午战争 
描述:,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对此事件的描述并不尽一致。本文主要就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联系学术界对教科书上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教学内容适应教学实际,使学术界的新观点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论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民间右翼势力崛起及影响
作者:张墨琦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民间右翼势力 恐怖主义 亚太和平 
描述:关系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干扰和破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论文由内容摘要、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阐述日本民间右翼势力的产生及崛起。日本民间右翼势力的产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其社会基础来源于在尊皇攘夷思想指导下的维新志士、明治维新后没落的武士和参与维新的资产阶级平民。而它的指导思想,则起源于明治维新期间自由民权运动遭到镇压后,外向型扩张思潮与保守封建的神国皇权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披着民主革新外衣,却以极端手段妄图实现顽固守旧的皇权专制目的的民间右翼思想。1881年“玄洋社”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右翼团体的正式形成。 第二章:阐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民间右翼势力的活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民间右翼势力就派出众多间谍和浪人进入中国...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年)
作者:张海荣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实政改革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描述:甲午战争给予中国的打击实在太大了。面对割地赔款的巨大国耻与接踵而来的“瓜分”危局,背负着财政困窘与军队腐败的双重压力,清朝上下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非“变”不可。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社会舆论层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那就是清政府推行的新一轮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为重心的实政改革。实政改革发起的标志,是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7月19日)光绪帝颁布“改革谕旨”,该谕旨以“卧薪尝胆”相号召,动员各地将军督抚“力行实政”,其内容包括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整顿厘金、严核关税、稽查荒田、汰除冗员等。这道谕旨基本可以囊括未来五年间,清朝中央与地方高层改革活动相对集中的领域。特别是关乎新政的铁路、矿务、银行、邮政、新军、学堂等项,是清朝上下改革实践的重点。 实政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国家财穷兵弱的当前状况,多少获得慈禧太后及若干王大臣的首肯,也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一些比较开明的督抚、军事将领及中下层官绅的共鸣。正是由于有了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积极介入,实政改革在改革规格和速度、深度、广度上明显超过洋务运动;在改革政策的讨论、制定、实施诸环节,也较前者更具全局性和持续性。在 1895-1899 年短短五年时间里,几项重要的新政多少获得落实。其中,既有成效显著,若邮政、新军者,也有误入迷局,若铁路、矿务者;既有波澜不兴,若中国通商银行者,也有潜滋暗长,若新式教育者。而制约各项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除国际环境的加速恶化与列强的横加插手外,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的构成、取向、运作、博弈,经常直接地,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左右着各项改革的发展走向及其成败得失。“百日维新”正是鉴于实政改革(包括此前的洋务运动)的种种不足,试图谋求从上层政治到制度层面的全盘改革,却因缺少足够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轻率躁进、处处树敌的行动,而被“戊戌政变”强力扼杀。实政改革虽然也同时遭到挫折,但是并没有就此中断,尤其是在军事改革方面,实有更进一步的表现。 纵观中国改革史,很少有一个短暂的五年,像甲午战后这样,新旧双方围绕“变”与“不变”的问题,斗争如此尖锐,反复拉锯;政府政策的变动,也很少像这一时段这样倏忽变幻,各趋极端。如果说“百日维新”主要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初步构想,此时的实政改革则检验了清政府的实践能力。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段的成败得失,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戊戌前后清朝的改革形势,切实评估清政府可能的决断力和行动力,也为我们更好认识晚清改革史的连续性,深入反思近代中国改革的基本命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论赫德在晚清四大借款中的作用(1894-1898)
作者:张珊珊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赫徳 甲午战争 外债 大借款 
描述:为主线,以甲午战争后的远东形势为背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细节入手,重点论述海关总税务司赫徳参与四大借款的行为和举措,进而分析赫徳参与借款的动机、多重角色和行为方式,力求更加客观的评价赫徳在历次借款中的不同作用。本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补充军费,清政府委托赫徳联络借款,通过对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外借款的起因及赫徳经办两次借款过程的论述,分析借款的影响及赫徳在借款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论述赫徳介入、调节和促成第一次英德借款的举措,重心置于赫徳在改善借款条件上发挥的作用,并探究赫徳及英国在借款中获得的利益。第三部分:赫徳以调节者的身份加入到了清政府第三期偿赔借款的筹措过程。通过论述赫徳的调节和斡旋行为,分析英国汇丰银行获得借款承办权的客观原因,力求公正地定位赫徳在促成英德续借款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第四部分:通过对上述史实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赫徳以清政府的筹款联络人,英国利益的维护者,汇丰银行的顾问和斡旋者的四重身份参与了晚清四大借款,多重角色决定了他的参与动机的复杂性;在历次借款的不同环节赫徳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总体来看,赫徳在四大借款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第五部分:对四大借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赫徳与外债的关系做出整体评价。
试论美国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作者:张颖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孤立主义 外交斡旋 日本间谍案 马关议和 
描述:华政策形成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期间美国的外交斡旋,是对亚太战争时局的因应之举。美国偏袒日本间谍、赢得对华单独调停权力、在马关议和中保持“居间”立场以及“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要求“利益均沾”,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在“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想准则的选择中徘徊。美国对华政策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实现对华利益的最大化。表明其目的是倾向于单独行动,谋求大国地位。甲午战争期间美国外交斡旋,是其试图摆脱“孤立主义”传统,对其远东政策进行自我调节的尝试。1899年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继承并巩固了美国在甲午战争期间外交斡旋的成果,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正式确立。此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化对19世纪末美国对华政策嬗变历史过程的总体认识,从而洞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外交选择和东亚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走势。
美国报界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导述评:以西海岸四大报为例
作者:徐毅嘉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美国报界 旅顺大屠杀 詹姆斯·克里曼 
描述:值的一手新闻报导。总体而言,美国报界对甲午战争的报报导立场严重倾斜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则诸多诋毁。战争后期,美国报界对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导越来越多地出现针对日本的“黄祸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文明”形象的破灭以及美国报界对日本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所抱有的猜疑。本文依据国内较少使用的1894—1895年间美国西海岸四大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纪事报》、《萨克拉门托蜜蜂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导,同时借鉴前人在美国移民史、甲午战争史、新闻学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力图清晰地阐述美国报界对甲午战争的报导内容、报导倾向及其报导的客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相对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申报》视野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易耕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申报》 甲午战争 知识分子 
描述:论态度鲜明,体现了当时的舆论特点。而这些理应客观、公正的报道,也因为时代背景和《申报》的媒体属性,呈现出或多或少的情感流露,其阶级性和政治性不言而喻。通过对由事实而来的评论的分期和分析,通过对由评论而来的报道的分期和分析,本文重点梳理了舆论对新闻的决定性,并由此解析了《申报》报道甲午战争的内在理路。 通过分析这些评论,本文归纳出舆论的六个阶段,即:战争爆发时期的乐观、战争初期的主战、战争中期的反思批评、战争后期的无奈议和、和谈时期的悲愤维新、战后的失败者复杂心态。客观事实决定舆论,这是本文的纵线,六章依此分布。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这些报道,本文发现它们有着明显的倾向。舆论乐观时,对清军多是正面报道,对日军多是负面报道;而反思时,对清军的负面报道才开始涌现;当提倡改革时,大量批评议论清军,对日本的报道也逐渐客观起来。舆论决定新闻的选择,这是本文的横线,每章依此展开。 通过纵横两条线,本文阐明了《申报》报道甲午战争的方法,即:事实决定舆论,舆论左右新闻。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
作者:曹静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日本 中国东北 经济侵略 甲午战争 
描述:对东北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侵略。日俄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东北的侵略势力。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是日本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初期阶段,也是日本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阶段。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北的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金融业、工业、矿业和农林业等各个部门进行经济侵略。通过论述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具体史实及其历史进程,总结出日本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东北经济侵略特点及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本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认识日本的经济侵略给东北以及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损失。